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高中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案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16

高中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案范文

一、创造师生双向互动、沟通的思维培养模式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实际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成绩,需要教师和校园管理者创造完善的、平等的、高效的课堂环境,从而学生的学习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依据教师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工作,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工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大元素对点、线、面的处理,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事物进行思考。点是整体美术设计的基础,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点可大可小,同时点又是构成画面的根本形式,点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若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对于点的应用是依据相应的影响、地位以及特点,但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系思考,以此拓展思维空间,关注实际生活中的点,以此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获取更多的思维方向。当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思维的分享,促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优越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而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点、线、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且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的认知,同时依据学生的不断融合可以为美术设计提供有效的思维,通过对点、线、面进行有效的美术设计。

二、依据教学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

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美术设计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需要控制好整体的教学工作,不但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还需要在相应教学的方案中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但不要无规则的增加教学知识,需要依据相应的教学方向进行设定,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和创新思维,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观念。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不断的革新教学方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灵活性,为学生的实际学习工作创造优质的平台。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定期的教学总结或是问题的发现,从而依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此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不能增加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管理,将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分层教学,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还可以依据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促使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当然,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解决,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此在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若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差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教学引导,确保学生在美术设计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三、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高中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案范文

一、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而生活又是非常丰富的。但对每一名青少年学生来讲,绝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这一方面。美术欣赏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欣赏美术作品能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中外名画欣赏比较,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周游世界,极大地扩大知识的领域。”美术欣赏的作用,不论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是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它都是通过一种以认识美、鉴赏美和评价美为其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的。美术作品是画家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精神表现,不同的绘画情调将反映出画家的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笔者采用比较欣赏的方法,效果较好。笔者认为欣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比分析,抓住重点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见异。

现以欣赏的中外画家作品为例:同一画种有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在多看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之美,如让学生欣赏五代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现代李可染的《漓江风光》,清代任伯年的《钟馗图》,近代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通过比较欣赏,使学生对国画的特点、图画的形式美加深了理解。不同时代画家描绘的同一类作品: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张大干的《长江万里图》等。通过欣赏,学生不仅看到了祖国的山河壮丽,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而且这些作品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今山水画家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懂得祖国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以上所谈的美术欣赏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2、同学作品展示对比,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在上《素描》、《色彩》、《基础图案》等课时,运用“自己讲,大家评”的办法。在每次作业完成后,每天的画都要进行自我展示,首先让学生本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讲评,从构思立意到构图,以及造型和明暗色调的处理,然后由大家分别发表意见,谈各自的想法与建议。这样,使全班同学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养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好学风,对学生的绘画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从而培养了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1、音乐与绘画融为一体,创设情境。在素描课时经常让学生一边作画,一边欣赏世界名曲,学生能在美妙的’隋境中自然发挥,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感觉形式美的眼睛”,从而对审美对象有敏捷的感知,能更好地获得美的享受,促进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发展。

2、利用电化教学,展示图案组织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必须具有实用性,还能陶冶学生审美。隋操。比如,在讲授《基础图案》时,教学内容包括图案的组织、平面构成、图案色彩和美术字等基础知识,都属于工艺艺术,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图案的构图、造型、色彩的规律性,采用电化教学的方法,通过图案组织规律投影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快地掌握图案组织形式及变化规律;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由审美到创造美

高中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案范文篇3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只有包含创造性的的欣赏和创作才是审美活动的目的。所以创造性是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成良好的心理。过去往往觉得美术创作需要创造力,但美术欣赏中就不需要创造力吗?如何在欣赏课中把握好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关系,培养更为主动的学生,有完整人格和正确世界观的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性的人,以适应新时期的环境,是我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思索的问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著名理论自我实现中,全面的研究了创造性的问题。他发现几乎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既可以有创造性,又可以没有创造性。区分“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必要的。前者指某些特殊领域的创造力(如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诗人等),这些马斯洛称之为“传统领域”的创造力是与天才、勤奋和专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显露出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让我们重新来认识和理解审美创造力和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从而来指导审美课堂教学,开拓崭新的思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的本质方面是一种特殊的洞察力,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本性。第二,马斯洛论证的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特点及审美高峰体验的特点:“是自发的、不费力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和陋习的自由。”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上述特点使美术欣赏课堂成为他们理想的自我实现途径。第三,从马斯洛坚信的“所有的人生而具有心理发展的潜能和需要”看,美术欣赏课中的师生都有自我实现创造力的能力和需要。

1同是欣赏课,教案不同样

美术欣赏课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心理,因此就需要我的教案的多样,以适应不同的个体需求。如果从美术欣赏课本身的内容来看可分成外国美术欣赏和中国美术,然而中外美术又有很多的艺术流派,缤纷繁多的流派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欣赏内容的多样化,足以使笔者在教案上充分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开拓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如苏少版的中学美术教材,在教学方案的设定中,如何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丰富其精神世界,创造性的培养审美艺术能力。笔者就不同的侧面,研讨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第一个教案设计思路:课题《自然和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一)》,(1)引导学生聆听自然中的声音,优美的音乐,播放风景画的照片。将对声音和画面的感受用简单的词汇来形容。(2)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不同内容,画面、构图、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通过欣赏风景画作品,使学生初步领悟艺术表现的语言。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激情。(3)让学生以观者的心态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述,展示各个小组对本课绘画知识的理解。这一设计中,教师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第二课时则由学生作为欣赏的主体,教师引导,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开拓学生的眼界。

第二个教案设计思路:课题《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分两课时,第二课时,(1)大屏幕推出一组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同时配上不同风格音乐作品。(2)学生发挥自我创造力思考作品要传达什么?为何画家要这样来表现作品?作品在表现的技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强调现代艺术在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独特表达。(3)屏幕推出大师经典作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新颖的认识和感受,鼓励不同视角,不同看法的意见,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4)让学生就自己上周的作品,试创作现代派风格的作品。这一设计中,主要鼓励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技法和能力,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具体操作,进行美术创作,虽然好像超出了美术欣赏的范围,但这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肯定是起到促进的作用的。

同是欣赏课,教师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让学生聆听、感知,发挥自我创造性的去讨论,以观者的心态去分析,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发挥自我创造力进行创作实践。充分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2同是欣赏课,传媒不同样

美术欣赏是以其综合性发生效应的,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教育传播媒体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没有教育传播媒体,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教与学之间缺乏简介通道。传统的教学媒体即教师+课本+黑板。现代教学媒体多样,需要教师多层面地精心选择使用媒体。面对学生的个人差异,需要在欣赏课上通过传媒多层面的因材施教。面对美术欣赏内容的丰富性(前面提及),更需要教师对传媒进行多层面地分析和挑选,适时多途径的展开。

如《自然和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一)》这一课,传媒的运用是:(1)引导学生聆听自然中的声音,优美的音乐。(2)媒体放映精彩的自然风光照片。(3)小组讨论和学生评述时将讨论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映示在大屏幕上。

如《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这一课,传媒的运用是:(1)多媒体投影出16、17世纪与19世纪末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洛朗《海港日出》与莫奈《日出.印象》、霍贝玛《林间小道》与蒙德里安《灰色的树》、卢宾.保金《五种感官》与塞尚《水果静物》。(2)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了解到艺术是相通的,体会艺术品的不同风格。(3)大屏幕推出一组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强调现代艺术在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独特表达。(4)学生创作的作品,用投影仪投在大屏幕上,学生自述创作的想法,大家可以共同品评。

这几节欣赏课,教师科学地利用了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等,并且发挥了教师的创造力恰当组合。用直观的形象唤审美,启迪思维讲创造,目视耳闻创设情境,提纲挈领的优化了美术欣赏的课堂。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刺激了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学生的审美感觉,使学生进入了马斯洛所说的“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同是欣赏课,实践活动更自由

在马斯洛的研究中,在创造力的激发阶段“创造者的心理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马斯洛的研究表明,创造活动是每个人固有的本性,是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美的创造和审美愉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审美的主体(学生)的精神完全处在一种自主的状态,在客体(美术作品)那形象的直观的,强烈情感性的刺激作用下,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因此在欣赏课的活动操作这一环节上,创设一种自由的气氛,宽松的创作环境、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这种令人解放的气质,从而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等,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自然和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一课的活动操作,主要分两个层面,第一课时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不同内容,画面、构图、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提出讨论的关键词(画面、构图、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而不去干涉学生的讨论具体内容,让学生以观者的心态对艺术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评述,展示各个小组对本课绘画知识的不同理解。使学生初步领悟艺术表现的语言,了解美,感受美,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激情。

在第二课时的表现活动中,学生分组,对室外的同一棵树进行描绘。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构想,想一下“怎么画?用什么工具画?”不规定表现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表现技法,可以中国画的形式,也可以西画的形式,当然也能中西合璧,自由表现。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的选择铅笔、水笔、毛笔、油画棒、水彩等材料以个人的方式进行操作。